
正值全国科普月氛围浓郁之际,9月21日,一场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的科普开放日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8号教学楼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与近地面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实验中心承办,吸引了来自北京、浙江、辽宁、山西、河南等地19所学校的同学们参与。活动聚焦科技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为中小学生打造了一场集知识性、趣味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科技盛宴,引领青少年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开幕式:拉开科技探索序幕

下午13:00,活动正式开启。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胡晗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钟芸老师出席活动。开幕式上,胡晗秘书长首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不仅详细介绍了北理工科协的职能与科普工作成果,更生动阐述了本次开放日的初衷与意义,向远道而来的同学们传递了“探索科学、拥抱创新”的邀请。

随后,光电学院赵跃进教授介绍了光电学院情况,从学院发展历程到学科特色,从科研平台优势到人才培养成果,生动的讲解让同学们快速走进光电领域,激发了大家对后续活动的期待,为整场科普开放日奠定了浓厚的探索基调。
多元活动:解锁科技知识新体验
科普讲座:探秘“看见”心跳的技术

如何不接触身体,就能知道心跳是否平稳?在“能‘看见’心跳的相机——非接触健康感知与监护”科普讲座中,光电学院孔令琴老师结合生动的案例讲解技术原理,通过互动问答引导同学们主动思考,更现场演示了非接触健康监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同学们不仅了解到该技术无需与人体直接接触,就能精准监测心率、呼吸等健康指标,还知晓了其在医疗、智能家居、运动健康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直观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变。
实践操作:玩转科技小制作
理论知识的积累,需要实践操作来巩固。讲座结束后,两场趣味十足的实践活动接踵而至,让同学们化身“小小科学家”,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科技奥秘。

在“认识红外热成像技术”活动中,同学们人手一台红外热像仪,在光电学院张丽君老师的指导下开启了“探秘之旅”。大家通过对比实验,亲手操作设备观察不同物体的红外成像效果,清晰地发现红外热成像与可见光成像在工作波段、光学系统材料及图像显示方式上的本质差异——原本肉眼看不到的“热量分布”,在热像仪屏幕上变成了色彩分明的图像,让“温度”有了可视化的形态。在张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既体验到该技术在生活与社会中的应用优势,也了解到我国红外热成像领域从曾经的落后到如今实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制作小太阳能直升机”活动中同学们化身“小小工程师”。光电学院王慧莹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讲解了我国的飞机发展史,从早期的仿制到如今自主研发大飞机,从传统动力到清洁能源应用,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让同学们备受鼓舞。随后,王老师详细讲解了太阳能直升机所涉及到的知识和原理,从太阳能板的能量转化,到电机的动力传输,再到机身结构的设计,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理解技术逻辑。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认真识别太阳能板、电机等零部件,学习了电路的焊接与机械组装方法,从零件拼接到底座固定,再到调试检查,每一个环节都专注投入。当太阳能直升机在阳光下成功启动,螺旋桨飞速转动时,教室内响起阵阵欢呼,同学们亲身体验到清洁能源的神奇力量,深刻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震撼。
活动总结:种下科学梦想,点亮成长之路

此次科普开放日活动,以“观、学、做、思”一体化的科普体系,让同学们在听讲座、做实验的过程中,拓宽了科学视野,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让大家触摸科学的温度、感受创新的力量,在心中种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
活动尾声,同学们带着亲手制作的科技作品、满满的知识收获与对科学的无限憧憬离场,不少同学还恋恋不舍地与老师交流,表达对光电科技的进一步好奇。未来,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将持续发挥学科与平台优势,搭建更多优质、多元的科普平台,助力更多青少年点燃科学梦想,让科技之光照亮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