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涌天
1986年获英国Reading大学物理系工学博士学位并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回国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工作至今,其间先后应邀赴英国、西班牙、日本、美国有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01年受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2006年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光电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在技术光学和虚拟现实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等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成像和照明光学系统设计和CAD,新型光学元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和应用,医学图像处理与手术导航等方面。有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各1项,省部级和国家一级学会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专著4部、SCI论文32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80余项,主持/组织制定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领域首批国家标准6项。指导60余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多人获得全国、北京市和全国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先后当选国际工程光学学会(SPIE)、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美国光学学会(Optica)、中国光学学会(COS)、中国仪器仪表学会(CIS)、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会士。社会兼职: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有关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监事等。
赵跃进
赵跃进,男,1958年4月出生于北京,博士,1998年提升为教授,2000年聘为博导,2006年开始担任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在光电仪器和光电成像技术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光电仪器设计、红外成像技术、太赫兹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方面。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预研项目等。在国际期刊上、国际学术会议、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篇,SCI、EI收录的论文18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10余项已授权。出版教材2部,其中《精密机械设计基础》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指导出站博士3名,已毕业博士生20余名,留学硕士生1名,在校博士生15名,硕士生8名,在站博士后2名。每年都有多名研究生出国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指导的博士生分别在2010年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在2011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目前的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及系统集成技术分会副理事长。
马旭
马旭,男,博士,教授。2005年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于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0年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起就职于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任副教授;2013年破格晋升为正教授。研究方向为先进光刻技术、计算光刻、图像处理与信号处理。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计划”,2013年入选“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重大项目培育专项计划”,2010年入选“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0年获得美国特拉华大学“Allan P. Colburn Prize - for the Outstand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09年获得美国特拉华大学“Signal Processing & Communication Graduate Faculty Award”。2005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光刻系统分辨率增强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1本英文专著《Computational Lithography》,在《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和SPIE、IEEE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8项,其中授权16项,申请软件版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个项目,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个项目。攻读博士及博士后期间,参与并完成由Intel、Mentor Graphics等国际知名企业及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资助的研究项目6项,均为项目主要完成人,研究成果及进展受到Intel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组Christof Krautschik博士、Yan Borodovsky博士及其他专家的好评。目前指导硕士生5人和本科毕设1人,协助指导博士生3人和硕士生2人。主讲研究生选修课《非线性信号处理与应用》,并协助讲授研究生专业基础课《高等光学》和研究生选修课《学科交叉中的光学技术与仪器》。社会兼职: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编委;国际光学和光电子学会(SPIE)终身会员;美国光学学会(OSA)终身会员;北京光学学会会员;Wiley & Sons 出版社及SPIE 出版社审稿人、香港研究资助局(The Hong Kong Research Grants Council)审稿人,《Optics Express》、《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SIAM Journal on Imaging Sciences》、《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及IEEE电路与信号处理会议(IEEE ICCSP)审稿人。
许廷发
许廷发,男,1968年6月生,黑龙江省肇东市人,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国家一级学科“光学工程”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学成像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智能化和大数据技术实验室主任。粤港澳智能微纳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光学精密工程》、《空间遥感系统与技术》期刊的编委。中关村光电产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关村品牌战略创新发展协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会评专家,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评审专家,航天战略支援BD项目评审专家,航天战支/海军/陆军基地项目评审专家,SPIE会员。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国际合作交流对俄重大专项、航天重大CAST基金和原总装预研等重大重点项目40余项。在国际著名期刊Optics Express 、Optics Letters和IEEE Transactions 等系列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80余篇,高被引ESI297次。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已授权和公示8项。获GF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JD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光电成像探测、目标检测与跟踪、高光谱计算成像和遥感影像处理等。团队针对人工智能、光学成像末制导、高光谱计算成像等新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百人,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博、全国王大珩光学奖、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北京理工大学优博。
邱丽荣
邱丽荣,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曾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度)等,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兵工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入选北京市科协第九届委员会会员、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长期从事精密光电成像/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方面的原理方法、关键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系统集成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包括精密光电测试技术与装 备、激光共焦成像与检测技术、高分辨光谱成像与探测技术、精密光电传感技术等方面。主持和承担各类项目近20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任务等重大/重点类项目等,近来负责项目经费累计7000余万元。研究成果曾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2)、2项部级发明一等奖、1项部级发明二等奖和1项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一等奖等5项科技成果奖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60余篇,在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Express和Optics Letters本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报中外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已授权60余项。指导毕业研究生20余名,其中博士2名;指导在校研究生18名,其中博士生9名;指导博士后2名。目前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理事等。担任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和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多种国际期刊杂志审稿人等。
杨健
杨健,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学部委员,国家一级学科“光学工程”学科责任教授。兼任中国仿真学会医疗仿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图像图形学会理事、北京光学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图像信息与控制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业组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虚拟现实分会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专委会委员、《虚拟现实与智能硬件(中英文)》、《生命科学仪器》编委等。长期从事医疗手术机器人、医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感知与导航、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2030人工智能重大项目1项、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国家973、863等项目10余项。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4项,其中11项实现转化应用。成果转化获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指导学生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两项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郝群
郝群,女,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1998年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破格提升为教授,2004年聘为博导,1999-2001兼任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2011兼任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讲座教授。高校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长期在新型光电成像传感技术和光电精密测试技术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光电成像技术、仿生光电感测技术、抗振干涉测量技术及仪器等方面。主持过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重点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项目、GF基础科研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等。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省部级其它奖项多项;在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二十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主编出版教材2部。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带领“光学精密仪器课群研究型教学团队”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指导出站博士后2名,已毕业博士生二十余名,硕士生四十余名。目前,担任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光电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光电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电子协会红外分会副理事长等社会兼职。担任《Defense Technology》杂志副主编,《兵 器 装 备 工程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等。

赵维谦
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校信息与电子学部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黑龙江省优秀博士论文奖等。长期从事精密光电成像/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方面的原理方法、关键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系统集成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包括精密光电成像/测试技术与装 备、激光共焦/干涉成像与检测技术、高空间分辨光谱成像与探测技术、精密光电传感技术、纳米测控技术与系统等方面。主持、承担各类项目40余项,近年主持了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研制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变革专项任务、民用航天项目等重大/重点类项目,负责项目经费累计过亿元。研究成果曾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2)、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1)、4项部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2、2、3)、2项部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2)和1项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1)等10余项科技奖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近百篇,在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Express和Optics Letters本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报中外发明专利150余项,其中已授权100余项。指导毕业研究生80余名,其中博士20多名;指导在校研究生20余名,其中博士生10名;指导博士后3名,其中出站2名。指导研究生曾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学金特等奖等重要奖项。目前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计量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和《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等期刊的编委,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和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多种国际期刊杂志审稿人等。
高春清
高春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和1992年在北京理工大学分获学士和硕士,1999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起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002年起为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型激光器件与技术,光电子技术与应用。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总装 备 部、科技部、教育部等的纵向项目及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检索百余篇,EI 检索百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7项。出版著作2部,合编教材1本。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多次受邀担任国际光电子领域学术会议中的专题主席。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光学与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子光学系统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光辐射和激光设备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先进激光技术》丛书编委、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激光与红外》、《红外与激光工程》、《应用光学》、《激光杂志》等刊物编委等。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光学与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子光学系统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一帆
黄一帆,女,博士,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系统设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学系统及光电仪器设计、复杂光学系统集成分析、光学系统计算机辅助装调、照明光学、空间光学研究等。先后主持及参加完成三十余项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等重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编著出版教材专著13部,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工信部规划教材1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主讲课程获得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1门。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9项,受邀在国际和国内重要教研会议上作大会报告10余次。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市教育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北京理工大学T-MORE优秀教师奖、迪文优秀教师奖等。所在团队获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一等奖。协助指导博士生7名,已毕业硕士27名,在校硕士7名。任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协作委员;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光子学报》、《光电工程》等期刊审稿专家。

董毅
董毅,男,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所在学科为光学工程,主要从事微波光子学和光相干测量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速光传输与宽带光接入、光电测量技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余篇,他引6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4项。先后获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近六年来,主持科研项目11项,总经费2251万元,如国家863计划前沿探索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科学仪器专项、天文联合项目,航天科技创新(重点)基金等。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年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2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社会兼职:兼任IEEE(国际电子电工学会)LEOS(Photonics)分会会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委会理事。
董立泉
董立泉,男,1979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学院党委书记。长期在光电探测与成像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电探测与感知技术、计算成像技术、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等方面。主持19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总 装 探索重大项目、北京市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装 备 预研等。在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论文42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9项,其中11项已授权。出版专著1部,协助出版SPIE系列论文集41卷。主讲《精密机械零部件常规设计》、《光电测控系统专项实验》、《科学计算方法》、《现代光电图像处理方法》等课程。参加学校本科教学教改重点项目2项,研究型课程建设项目1项;参加研究生教学教改重点项目2项,明星课程建设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篇。协助指导出站博士后5名,已毕业博士生1名,硕士生13名,在校博士生8名,硕士生4名,在站博士后1名。GF科技专业专家组XX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SPIE、OSA、IEEE、COS、CIS等会员。